邓全隆,副团职,中共党员,湖北省房县人,1931年11月出生,1952年9月入伍,1983年8月退休,现为浙江省绍兴市军队离休退休干部休养所军休干部。参加过抗美援朝等战役。荣获三等功2次。
1952年9月,秋季战术反击战打响,我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2军34师100团1营2连1排2班的一名战士赴朝参战。前线志愿军战士与敌人拼死作战,几天几夜没合眼,但遗憾的是12军34师在往上甘岭的驰援途中受阻未能及时支援前方。
当时上级的一句:“无论付出多大代价都要拿下!”点燃了在场志愿军战士的热血,作为先头部队,100团2连奉上级命令前往金城郡官岱里以西,对74号、720号阵地发起攻击。
朝鲜战场“三八线”最前沿的重要阵地,除了大众熟知的上甘岭外,还有一个地方叫做红山堡。这里原来只是一片无名高地,却因为这一次激战有一个名垂青史的名字。“红山堡”突出在敌人官岱里防御线的前沿位置,攻取它就等于打开了官岱里防御线的“大门”,可以将我军防御阵地大大向前推进。
敌军围绕高地修筑了大量的坚固工事,尤其是地堡和隐蔽坑道。由于战场上炮火连天,硝烟弥漫,土石乱飞,敌我双方炮火争夺激烈,导致该地域植被全被炸毁,原本满片的苍松翠柏不复存在,只剩下激战过后那一截枯树桩子挺在山头,满山的土地被炮火染成红色,因此战后被称之为“红山堡”。
100团2连1排作为突击分队,主要任务是爆破敌人坑道及相关设施,由各个爆破组按命令完成,我作为第三爆破组组长参加战斗。
三班班长伍先华在进攻720高地时,面对久攻不下的局势,冒着生命危险靠近敌方据点,为了完成使命,不愿再看见战友们一个个伤亡倒下,毅然忍住巨痛跃身冲进坑道,拉响自己胸膛上的炸药包,与四十余名敌人同归于尽。
在攻占74号无名高地的战斗中。2连4班的爆破手黄家富表现得英勇顽强。他连续爆破15次,歼灭敌人两百余人,为部队扫清前进道路。
2连司号员杨道根,在战友伤亡不断的情况下,身兼通讯员、运输员、救护员和战斗员,只身往前线运送弹药15次,抢救伤员6人,爆破地堡2个。杨道根是湖北郧县人,当时还不满20岁。战后,他荣立一等功,获二级战斗英雄称号。
那时的我与伍先华、黄家富都是爆破组战士,相互认识,尤其跟黄家富和杨道根比较熟悉。大家都深深地明白,每一次冲锋交战都是与死神的较量,很可能会有去无回,然而面对这冷酷无情的战场,大家脑子里只有“听党的话执行命令和完成任务,打好胜仗”,无暇顾及生死。
1952年9月29日至10月1日,100团在“红山堡战斗”中,击退敌人进攻数十次,歼敌760余人,俘敌23人。
(厅军休处供稿,口述/邓全隆,记录整理/骆翊)